秋晨的雾霭还未散尽,选煤厂的轮廓已在淡白的雾气中舒展。东侧的几排白杨树,叶子大半染了黄,风一吹,便有细碎的叶片飘落,落在厂区的水泥路上,也落在巡检工老李的肩头。他穿着深蓝色工装,手里攥着磨损的巡检本,正沿着传送带缓缓行走,胶鞋踩过落叶,发出轻微的“沙沙”声。
传送带旁的仪表屏亮着微光,老周停下脚步,俯身查看数据。屏幕上,原煤的湿度、粒度参数跳动着,他伸出粗糙的手指,轻轻擦拭屏上的薄尘,又从口袋里掏出笔,在本子上记下“6:15,输送带转速正常,无跑偏”。不远处,主洗车间的门开着,水汽混着淡淡的煤味飘出来,几个穿着工作服的工人正弯腰检查滤网,他们的袖口沾着水渍,却动作麻利,不时互相递着工具,低声交流着什么。
七点刚过,第一批原煤顺着输送带进入破碎机。巨大的机器发出沉闷的轰鸣,原煤在齿辊间被碾碎,变成均匀的小块,再由输送带送往振动设备。年轻的操作工小王站在操作台旁,眼睛紧盯着监控屏。屏幕上,煤块在筛板上跳跃,合格的煤块落入下方溜槽,不合格的则被送回二次破碎。他的手指悬在控制按钮上方,偶尔微调振幅,额前的碎发被车间里的热风吹得微微晃动。
秋日的阳光渐渐升高,透过车间的玻璃窗,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斑。检修工老吕和徒弟小杨正给振动设备做保养。老王蹲在设备旁,手里拿着扳手,一点点拧紧松动的螺栓,小吴则在一旁递着零件,认真记下师傅说的要点:“筛板的间隙要定期检查,不然容易卡煤;轴承要按时上油,温度超过70度就得停机”。师徒俩的身影在光斑里移动,工装后背已渗出淡淡的汗渍,却没人停下手里的活。
正午时分,食堂飘出饭菜的香气。下了早班的工人们陆续走进食堂,脸上带着些许疲惫,却难掩轻松。他们围坐在餐桌旁,端着热乎的米饭,聊着车间里的事。有人说今天的原煤质量好,分选效率比昨天高了不少;有人笑着调侃小林,说他今天更换筛板的工作越来越熟练。食堂的电视里,正播放着关于能源保供的新闻,画面里闪过选煤厂的身影,工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过去,眼神里多了几分自豪。
午后的选煤厂,少了几分清晨的忙碌,多了些许宁静。化验室里,技术员小刘正仔细观察煤样。他小心翼翼地一边记录数据,一边在心里盘算:这批精煤的灰分和硫分都达标,明天就能装车进行销售。窗外,秋风拂过白杨树,叶子哗哗作响,像是在为这份成果喝彩。
夕阳西下时,选煤厂渐渐安静下来。老李完成了最后一轮巡检,站在煤仓的高处眺望。夕阳的余晖洒在堆积如山的精煤上,泛着温暖的光泽。远处的公路上,满载着精煤的卡车缓缓驶离,留下一道长长的车辙。车间里,工人们正在清理设备、打扫卫生,擦拭操作台,为明天的生产做准备。
夜色渐浓,选煤厂的路灯次第亮起,昏黄的灯光照亮了厂区的道路。偶尔有晚归的工人走过,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。秋风里,带着些许凉意,却也带着收获的踏实。这座秋日里的选煤厂,没有都市的喧嚣,却有着独属于它的节奏与温暖,承载着工人们的汗水与希望,在岁月的长河里,静静书写着属于能源事业的平凡故事。(刘泽辉/文)